We. The Refugees: Ticket to Europe 评测
《血泪航线》是一部基于真实的难民故事所改编,具有浓郁RPG元素的互动小说。玩家将扮演一名深入非洲的记者,尝试着与难民一起穿越混乱的边境,逃往欧洲。现已支持简体中文!
应用程序 ID | 2094580 |
应用程序类型 | GAME |
开发人员 | Act Zero |
出版商 | Polyslash |
类别 | 单人游戏 |
流派 | 休闲, 独立, 角色扮演, 冒险 |
发行日期 | 1 五月, 2023 |
平台 | Windows |
支持的语言 | English, Polish |

97 总评论
85 正面评价
12 负面评论
大多数好评 评分
We. The Refugees: Ticket to Europe 已收集 97 条评测,其中 85 条好评,12 条差评,总体评分为“大多数好评”。
评测趋势图
上方图表展示了 We. The Refugees: Ticket to Europe 在一段时间内的用户反馈趋势,显示了随着新更新和功能推出,玩家意见的动态变化。这一可视化数据有助于了解游戏的评价及其发展趋势。
最新 Steam 评测
本节展示了 {name} 在 Steam 上的最新 10 条评测,反映了玩家的多种体验和观点。每条评测摘要都包括总游戏时间,以及点赞和差评的数量,清晰展现社区反馈。
游戏时间:
158 分钟
还不错,叙事者的欧洲人视角还挺有意思的。好在这是款游戏,我的主角最后是富有同情心的左翼记者哈哈。
“我不忍心告诉他们,他们所憧憬的欧洲,与我了解的并不一样。那不再是一个,建立在欧洲煤钢共同体之上的“机会之国”,今天的欧盟就像一座堡垒,正慢慢关紧大门,以保护其储藏的资源。”
👍 : 0 |
😃 : 0
好评
游戏时间:
749 分钟
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曾数次对来自主视角的自我意识不堪卒读,但介于流程中多少还是有来自他者的具身性体验和主角写作时的自我审视的缘故,故而综合勉强予以中评。
《血泪航线》是一款具有多选择分支、流程较短的互动小说,它大致讲述了一位生长于波兰的自由撰稿人出于强烈的私人动机,决定动身前往埃及并装扮成难民,亲身体验经由利比亚前往欧洲的偷渡之旅,同时在途中尽可能地采访难民,将他们的生命体验和自己的经历整理成册的故事。
本作在描述人物和情境方面具有细腻、具体的笔触,同时基于它所倚仗的题材本身的现实性和特殊性,《血泪航线》的部分写作因此又具有一定的社会关切。然而,多重选择的诘难只不过是这部作品的表象,毋论玩家在对文本的浸润中如何进行抉择或是挣扎,剧情的走向始终都会驶往大体被制作组确定的、仅存在部分区别的命运航道;至于本作具有社会性的关联部分,又因为主角将自身生活经验内化于其中的若干自我表达,而使得这类表述和议题遭遇了相当程度的消解。本测评对本作的一些具体批评,将会在下文所要论述的三段标题中依序展开。
[h1]一场浮光掠影的社会人类学旅程[/h1]
始于大航海时期的,扎根于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全球殖民主义,在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期间的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当中,如弗朗西斯·法农所期盼的那般,因具有治疗性的反抗暴力所造成的解殖(decolonization)趋势而逐渐走向崩解。然而,事实的发展正如同他所始终警惕的那般,在来自欧洲的殖民者转身离去后,第三世界各国自身的民族资产阶级纷纷取代了原先压迫者的位置,在隶属于自身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中,接二连三地开启了现代化的路程,但全球资本主义格局下的经济差序和与之相应的、来自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始终如影随形。矛盾的日渐积攒,终于在2010年12月17日的突尼斯街头,因穆罕默德·布瓦吉吉所点燃的、名为“阿拉伯之春”的焚身炽焰,迅速演变成一场蔓延至整个中东地带的燎原烈火,深刻地影响和重塑了阿拉伯世界的政治格局。
只是,在来自社会不同层面的内外部合力的共同作用下,这场旷日持久的社会运动,终究还是因为决定性的力量差别,而被导向了地缘政治的漩涡和帝国主义的代理人战争之中,徒留遍地的伤痕与狼藉。为主角所借道的利比亚,便是如此一个在穆阿迈尔·卡扎菲的统治轰然倒台后,大部分民众挣扎在缺水、断电和长期激烈内战所带来的生死边缘的悲伤之地。
诚然,主角之所以会前往这般残破不堪的阿拉伯世界,除了以中东难民为题材进行纪实文学写作的目的外,作为这一目的的核心驱动是摆脱一成不变的市民社会生活,通过别出心裁的题目选择来崭露头角,而非基于对中东地带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关注之上的介入。自然而然地,在如此这般的意图驱使下,踏上前往埃及航班的计程车的主角,也就并未事先对他所即将抵达的国家的诸如历史背景、文化/经济差异与民族志等重要内容进行任何了解,就不假思索地一头扎进了亚历山大国际机场的新鲜空气中。
从慵懒的志愿者社区到亚历山大市中心的高档酒店,再从拥挤的贫民窟到利比亚饱经沧桑的街头,在散发着腐肉腥臭的货车车厢中与挤满难民的渔船上,主角时刻切身感受并记录着自己所遇到的一切:饱经丧亲之痛、朴实率真的苏丹人,年迈而嗜好阅读的黑人,清晰冷静的叙利亚人,来自坦桑尼亚部落的残疾单身母亲,特立独行的伊拉克年轻艺术家……穿梭在无数次的交谈与患难中,主角的情绪会随着与之相关的一切事物的变化而起伏涨落,最终沉淀为记忆深处那刻骨铭心的一抹挥之不去的血色。
然而,即使是身处如此被沉痛填满的履历中,为主角所直观累积的,最多只是与难民们共患难的具身经验。面对阿拉伯社会结构的大门,主角在大部分时候都如同一位游手好闲的浪客,漫不经心地随意徘徊在它的门扉之外,仅仅只是在他需要的时候通过浏览手机网络来查询浅显易见的相关知识,而不是深入地从难民们的口中了解这一切:他们从哪里来?他们的社会出身、民族从属、经济地位和性别结构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对所属的国家与自身相关的一切是何态度?他们有着什么样的社会期望?游戏流程前中期的几次相逢和意外,主角都只是轻描淡写地在东拉西扯中与本土难民那充满沟壑的生命肌理擦肩而过。纵使后来经受磨难的主角对此有所设问(如在船上时对某位伊拉克人的访谈),但与之相关的选项中所体现出的部分问题意识依旧不成熟、缺乏诚恳,且很难说不带着某种主角所隶属的波兰社会的中心视角(以及主角从始至终那强烈的、试图彰显某种自我表述的主观意识)。
尽管难民的亲身经历是主角采访最多的内容,但对于这些田野材料的处理和加工(以及从一开始的访谈角度),主角在终局中也只是把它们的共性串联在一起,以自身的视野和语言组织来突出某种作为表象的苦难(详见第十章主角的相关思考,虽然这部分内容在结尾被概括为“错综复杂却成功的方式”),而不是深入发掘种种口述与参与式观察中所潜藏的具体社会联系,乃至彻底站在难民的视角上,让他们用自己本有的声带去发出具有在场性的社会声域。更何况,无论主角如何试图进行主观意愿上的避免,皆无法躲过因自身主张的傲慢而间接导致的、对某位难民原本处境的践踏与随之而来的ta的死亡;纵有许多遗憾,制作组也很难去设想如格蕾塔·通贝里般深入海法、陪伴巴勒斯坦难民这样介入性的行动,只好强行在最后一幕设置无论玩家如何选择,主角的身份都会遭到暴露从而导致被送返波兰,最终得以在“生活的常态”的萦绕中沉浸于写作,抒发某种大体从属于白人中产阶级的余裕。
话虽如此,玩家所需要面对的、关于主角进行具体书写时的各种选择分支,仍然是《血泪航线》中相当有趣的部分,盖因它可以直接体现出玩家对于如何书写他者乃至人类学考察方面的洞见:[b]是肆意而无所顾忌地抒发己见,抑或充当一个机械而“客观”的旁观者,还是带着某种主动的问题意识置换视角、深耕于他者的生命轨迹?[/b]与这部分内容呈现直接关联的,是玩家做出选择时制作组藉由主角的内心活动,对这种选择背后的问题意识所提出的种种诘问。遗憾的是,相关选项不仅缺乏更细致的认识区分,对于终局部分主角作为作家的成书内容中潜在的问题,也没有设置来自与之相关的社会活动团体的批评与质疑,唯留一句主角初步功成名就的梗概,整个故事便在末尾制作人员名单列表的滚动中悄然落幕。
[h1]半标签化的苦难,亲历下依旧的隔阂[/h1]
如同前文中所述的那般,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难民所经历的种种创伤,对于主角而言,更像是“融为一座熔炉”一般,这些错综复杂的关联远远地超出了他所能处理的能力范畴之外。在情绪的迷茫与低落中,主角最终选择以更加个人化的共性视角来处理自己所面对的采访者,而与之相关的采访问题和意识([b]这非常重要![/b])也不尽人意。故事的最后,“漫无边际的苦难”终究被铸造为一种纯粹展览式的呈现,且主要集中在难民偷渡之旅的艰辛与血泪上,而背后复杂的社会成因则被简略地一笔带过,这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本作沦为了某种止步于廉价同情的展品。
至于游戏后半部分对偷渡航行时主角受难际遇的大段描述,由于其中置入了相当可观的、来源于主角的亲身体验和由此产生的创伤性经历,从而使得这部分内容因强烈的自我情感而一跃成为足以覆盖难民本身所经受的结构性创伤的个人经验。此外,即使是在经受过这些之后,对于第三世界难民所处的普遍困境与具体囹圄,主角的共情更多直接来自于偷渡途中的艰难险阻;而对于这些难民本身曾经扎根过的那些土地和它们所具有的结构/现象而言,主角自始至终依然是一个鲜有触觉、浮于外表的局外人。
[h1]“他者的常识”[/h1]
对于贯穿大半个二十世纪的中国革命,作家张承志曾经撰写过一句极其深刻的诗作为它的总结:
[quote]“[b]你缺乏他者的常识,却留下造反的谶语。[/b]”[/quote]
身处曾经的殖民主义和社会传统结构(具体如经济、性别等)所造就的、持续至今的结构性暴力的夹缝中,一个人的社会从属往往并不具备某种单一性:阶级,民族,地域,性别……而在诸多要素的交叉中,又往往有着中心与边缘、主流与少数的区别,这就使得人们时常会遭遇到相较于自己的身份视域而言,于主流社会视野中少有显现的“他者”。本作中,那些形形色色、出身各异的叙利亚/约旦/利比亚/突尼斯难民们,对于身为第一世界欧洲白人的主角而言,便是有如他者般的存在。
自然,基于此之上的隔阂与冲突,在作为显学的地域性主流视域里是不可避免的。而作为同样主流的“理解”而存在的,是诸如大量整齐划一的、来自学术工业流水线的后殖民理论生产/田野调查:这种“理解”不约而同地从某种隐性的世界主义视角出发,在内化了殖民等级的、来自于主流中产顺性别白人市民的审视中,替第三世界的他者和原住民们许下某种世界公民式的、具有等级差异的现代化允诺。同样地,《血泪航线》中的相关描述,真的具有某种在地性的切身视野吗?显然,本作同样是不能免俗的。
置身于朦胧的难民面孔背后真实且残酷的现实,除了如同本作中利比亚人面临的艰难挣扎外,在面对诸如北叙利亚如今的困境,抑或是自1987年的因提法达(First Intifada)以来巴勒斯坦人民的殷切期盼时,是否仍然存在着某种真诚的、能够显现中东人民自身的方法路径,在能够塑造如同法农般的、第三世界自己的“有机知识分子”的同时,让其他有志于关注其中乃至行动的人们,也能获得去殖民化的“他者的常识”?对于诸如此类萦绕在游戏内外的症结,或许可以援引《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研究》中作者的一段评语,以此作为可能的回答方向和这篇测评的收尾:
“[b]研究者该如何彰显行动者的主体性,恢复曾经被结构主义消解为无的历史主体的地位?如何通过能动的社会学干预,形成关于行动者本身的真切知识?[/b]”
👍 : 24 |
😃 : 0
好评